安藤式的枯山水
文\李清志
從建築師安藤忠雄的空間觀來看,在複雜混亂的都市中所設計的建築,往往有如傳統的日式枯山水庭園般,先用清水混凝土牆將整個空間封閉起來,與外界隔絕,然後再進行內部空間的規劃,建構他自己動線迴遊的世界。
從「住吉的長屋」到青山「COLLEZIONE」建築,安藤創造了一種向心性的內在自我空間,而單純的材質構造更驅使著使用者安靜心性、沉澱思慮,並從簡單中去體悟生命純淨的美感。我常想像自己住在「住吉的長屋」中,在那棟長型的小住宅中,生命似乎被迫放棄許多奢華無用的慾念;類似傳統街屋空間分隔中的長屋,逼使你必須將自己的生活整理分析地條理分明。我曾經想過,台北城中有許多人應該被規定住在「住吉的長屋」裡,當作是一種精神行為的矯正措施,直到他們逐漸改變生活節奏與習性,放棄繁複的慾念與物質虛榮,然後才可以算是完成治療,遷出住吉的長屋。
走入「COLLEZIONE」中,有如走入迂迴的迷宮陣劫裡,不斷地攀爬昇降,不停地發現新的空間與神秘光線,正如漫步在遍佈枯山水與茶屋的庭園一般。「京都陶版美術館」則明白地表露了安藤本身創造枯山水庭園的企圖,在清水混凝土、玻璃等材質的組構下,見不到一草一木,但內心卻滿佈山水;迴遊的過程中,世界名畫浮現在旅行者身旁,旅者的注意力被集中在十九世紀印象派畫作上,秀拉所繪的《大傑島的星期天下午》取代了京都北山通的星期天下午,整個遊園經驗其實是很超現實的。
不過安藤在京都市區高瀨川畔所設計的「TIMES」建築群,卻展現了另一種設計上的突破。同樣是清水混凝土所包閉的迂迴動線迷宮,但是在靠河川一側,安藤不再以圍牆封死建築,而讓建築群的側面直接對高瀨川以及河川旁的櫻花樹敞開。「TIMES」建築群證明了安藤先生並非是個喜歡閉關自守、閉門造車的人,市區的閉圍式集合住宅,只是不得已的策略,一旦擁有自然的條件,安藤總會極力去親近大自然的一切;在「TIMES」底樓的餐廳用晚餐,侍者領我到靠近河川畔平台上的座位,我看見春天開七分飽滿的垂枝櫻在我眼前伸展它的枝葉,我聽涓流的水聲在耳中騷動,櫻花花瓣隨風飄落,如雪花般洒在河川上,載浮載沉,然後消逝在遠方。此時我很想脫掉腳上的束縛,直接走向河水中,走向那一種虛幻的美境中。